全国风楼阁平台_最新全国茶楼app_免费风楼阁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央媒看龙江丨声波里 他是这样的“铁人”
2023-10-08 14:25:02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总站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铁人”王进喜的铮铮誓言,话语朴素但流传至今仍振聋发聩。2023年,10月8日,王进喜诞辰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像资料馆珍藏了“铁人”在《1966年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原声片段,今天,让我们再次倾听“铁人”原声,共同缅怀这位“英雄”。

  63年前,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4万多名转业官兵、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组成石油会战大军挺进莽莽荒原,誓要甩掉“贫油”的帽子。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油田开赴松辽荒原,仅用了5天零4小时,就打下了他们参加石油大会战的第一口油井,井深达1200米,创造了当时钻井的最高纪录。但这成功的背后,有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在《1966年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王进喜讲述了“攻下”第一口井的经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像资料馆里收藏了这段珍贵的录音。

  革命不能等!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拉上井场

  开钻!用盆端足50多吨水

  没有公路,车辆不足,他带领全队把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化整为零,用滚杠滚、撬杠撬,奋战三天三夜,将井架运到施工现场,立了起来。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他振臂一呼,带领工人们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多吨水,快速投入钻井生产实践。这段经历,来聆听“铁人”亲口讲述。

  “铁人”名号的由来

  当时,王进喜住在当地一位姓赵的大娘家,却整日泡在井场极少回去,领着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在井场上拼命大干。赵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对工人们说:“这人是铁、饭是钢,整天不吃不睡怎么行?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从那以后,“铁人”的名号就这样传开了。

  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

  4万多人的会战队伍,一下集中到大荒原上,生产生活遇到极大困难。没有房住、粮食供应不足,也有人发过牢骚,王进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很会做思想工作,他说“我们虽然有这个困难那个困难,要把石油拿不出来是最大的困难。”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在那个缺少石油的时代,王进喜曾为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还得顶个煤气包流下眼泪,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主动给自己施压,不畏困难,留下了催人奋进的“铁人”精神。

  学会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

  小时候因家穷上不起学,复杂的钻井技术和一串串陌生的专业名词,一时使他陷入苦恼。平时无论工作多忙,“铁人”每天都要挤时间学习,他说:“我学会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就是凭着这种“识字搬山”的刻苦精神,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王进喜不仅能独立看报、读文件,还能写信、记笔记和写简单的发言提纲了。

  为国分忧、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在石油大会战期间,王进喜奋不顾身跳进泥浆中,用身体搅拌水泥,最终成功抑制住井喷的感人瞬间被历史铭记。

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

  就这样,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引领下,大庆油田仅用3年多时间就生产原油1166.2万吨,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布局,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工人欢呼鼓掌。

  从1964年开始,油田进入快速上产阶段,于1976年原油产量跨上5000万吨台阶,在国家经历困难考验的时期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转。1976年到2002年,实现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2003年至今,油气当量始终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力争当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顶梁柱”“压舱石”。

  如今,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以全国人口14亿计算,大庆油田为全国人均生产原油1.78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庆油田的成长和辉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和辉煌。大庆油田的成绩和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

  大庆精神:奋斗基因代代相传

  2021年,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鼓舞下,油田打造了一支敢打硬仗、顽强拼搏、勇创一流的“铁人”式队伍。这一伟大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石油青年永续传承的精神血脉,是推动中国石油改革发展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从“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人民楷模、改革先锋、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再到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几代大庆石油人传承精神薪火、赓续红色血脉,不断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作出贡献。

  2023年9月初,“铁人”王进喜带过的1205钻井队再度传来新喜讯:9.98天!又一次刷新大庆古龙试验区块最短钻井周期新纪录。从最初在古龙试验区块钻井周期超百天到4破钻井周期纪录,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凝结着优快钻井的智慧和坚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大庆精神:永葆活力的奋进之源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进,是最崇高的致敬。新时代新征程,大庆油田提出要努力实现“原油3000万吨高质量稳产,天然气增、非常规增、新能源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一稳三增两提升”奋斗目标。目前,大庆油田新能源在建、在审、在研项目共有56项,与2022年建成2.35万千瓦规模相比,今年已建成风电项目1万千瓦,开工建设风光电项目17.6万千瓦,项目开工规模提高了7倍,“风”“光”“氢”“热”的绿色能源正汇聚成油田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足迹。广袤的大庆油田上,学“铁人”、做“铁人”的故事随处可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饱含着忠诚于党、产业报国的赤子情怀,传承着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责任编辑:宋蔚
相关新闻